哺乳期乳腺炎相关知识(哺乳期乳腺炎指南与共识)
大家好,小编猫猫来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哺乳期乳腺炎指南与共识,哺乳期乳腺炎相关知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乳腺炎通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但也由表皮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引起。乳汁淤积和细菌侵袭性乳腺炎是两个重要因素。产后体虚,免疫力低下,乳房卫生差,易患此病。急性乳腺炎属于中医“乳痈”的范畴。细菌从受损的乳房皮肤或裂开的乳头进入,沿着血管和淋巴管进入乳房组织,从而引起乳腺炎。
感染最常见于哺乳期或断奶期的前6周。患者一般有红、肿、热、痛的典型炎症表现或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如果形成脓肿,可以摸到一个起伏的肿块,表面有鲜红的皮肤。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心率加快、白细胞增多等中毒症状。
早期应用抗生素可以控制感染,防止脓肿形成。可给予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对青霉素、头孢过敏者可使用红霉素。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四环素、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和氯霉素治疗感染,因为它们会进入乳汁,对幼儿不利。
因为媒体和网络,很多人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乳腺炎就是抗生素的适应症。另外,我们是一个抗生素随处可以买到的国家,一定要注意使用相应的抗生素。四环素可从乳汁中高浓度分泌,可在任何骨组织中形成稳定的钙化,可能导致恒牙发黄、釉质发育不良、骨生长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导致关节疾病。氯霉素可能导致严重的骨髓抑制和灰婴综合征。不要擅自使用抗生素。
经抗生素治疗后,患者病情仍未迅速好转,需进一步超声检查或细针抽吸,判断是否形成脓肿,排除潜在肿瘤的可能。如临床或超声怀疑脓肿,应在局麻下引流脓肿,并用局麻冲洗脓肿腔以减轻疼痛。反复抽吸结合抗生素通常对消散脓肿有效,这也是大多数乳房脓肿的常用治疗方法。
应每2-3天重复抽吸一次,直到不再抽出脓液为止。如果可能的话,你应该继续母乳喂养,这可以促进全乳段的引流,有助于消散感染。目前根据已知数据,婴儿不会受到牛奶中细菌的伤害,也不会受到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或红霉素的伤害。
少数哺乳期脓肿需要切开引流,切开后不需要缝合切口。根据切口情况定期换药,一般2-3天重复一次。很多患者和家属无法接受这一点。一般来说,感染的切口是不能缝合的。大家应该都懂吧。此时患侧应停止哺乳,但患侧应排出乳汁。如果效果不好,可以考虑抑制乳汁分泌,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回奶。
中医博大精深,可以配合中药使用,可能效果会更好。
很多网友问怎么预防。一些建议:
1.注意哺乳卫生,经常用温水清洗乳头。
2.如果有乳头内陷,可以经常挤压提拉矫正。
3.养成定时哺乳,不让宝宝抱着乳头睡觉的好习惯。
4.每次喂奶都要把奶吸空。如果有淤血,可以按摩或者用吸奶器排奶。母乳喂养后,清洁乳头。
5.如果乳头受损或皲裂,要及时治疗。
6.注意婴儿口腔卫生。总之,避免乳汁淤积,防止乳头损伤,保持其情节。
这篇文章到此就结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摘自网络,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