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春蚕吐丝等描述了中国(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关于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春蚕吐丝等描述了中国,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就让小编可心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宋代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中提出的,用以概括北齐曹仲达和唐代吴道子开创的,宗教美术样式中两种衣纹的表现方式。

2、 “曹衣出水”相对于“吴带当风”要出现的更早一些,是由北齐画家曹仲达在吸收外来佛画风格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3、曹仲达,文献记载其为中亚曹国人,推测他应出生在南梁,供职于东魏、北齐甚至隋唐,而在北齐享有盛名。
4、他以画梵像著称,在佛教艺术方面开创的造像风格被称为“曹家样”,对佛教绘画及雕塑都具有重大影响。
5、郭若虚评其风格为“曹衣出水”,称其面貌为“曹之笔,其体稠迭,而衣服紧窄”,由此我们可以大概看到“曹衣出水”应是表现佛造像仿佛身着薄质而十分贴体的衣服,而描绘衣纹的线条则多而稠密,整体感觉好像出水湿衣的效果。
6、遗憾的是,如今并没有发现确定为“曹衣出水”风格的佛造像。
7、对于这种样式,根据近年学者的研究,可以从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南朝造像以及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的佛造像中加以体会。
8、 “吴带当风”相对“曹衣出水”出现较晚,也更加具有中国本土化的特征。
9、这一风格由唐代的画家吴道子开创,在衣纹的描绘中更多地表现了中国士人所着汉服“褒衣博带”的飘逸感。
10、郭若虚在论述吴道子的画风时说:“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依据今天留存的吴道子风格的绘画和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吴带当风”的衣纹风格是用兰叶描,以劲怒的笔力和博大的气势来表现飞动的袍袖飘带。
11、使造像或绘画中的人物形成一种“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
12、虽然吴道子的作品今已不存,但这种“吴带当风”的画法还可以从敦煌莫高窟的盛唐经变画、山西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壁画和苏州瑞光寺塔出土的木函上所绘“四天王像”等作品中加以体会。
13、 “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作为两种风格对比十分鲜明的宗教美术样式,早在唐代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且在之后对佛教美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14、“曹衣出水”的风格在当时将外来的异域风格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要素相结合,使得中国人耳目一新,为佛造像风格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15、而“吴带当风”的风格更是在之前佛画风格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形成的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样式,并对后来的“周家样”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16、后世的高益、高文进、武宗元等人都受到其影响,直到元、明以后。
17、 天王送子图(局部)吴道子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18、“曹衣出水"---一种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吴带当风”为一种笔法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
19、对的话请采纳哦" 曹衣出水"又称“曹家样”是由中亚曹国的北齐曹仲达创造的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
20、《图画见闻志》说曹仲达的人物画,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衣披薄纱,又如刚从水中捞出之感,后人因之命名。
21、吴带当风解释:唐画家吴道子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
22、后人以之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
23、在用笔技法上,他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描摹对象的份量感和立体感,他突出了人体曲线和自然的结合,这种画风在后来的西方也有一定的影响。
24、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
25、 后人亦以之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摘自网络,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