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养老院政策补贴2019(养老院国家补贴政策2021)
上海养老院政策(上海养老服务的不足与政策建议)
长期以来,上海市社科联与本市党政部门的高等院校、党校、社科院、军事院校、研究机构等社科研究机构保持联系,深入研究和回答关系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政府决策不可或缺的“智囊”和“智囊”。
上海社科联与论文智库报告专栏联合推出“上海社科专家论”。该系列文章坚持问题导向,提供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截至2019年底,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518.12万人,其中7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提升至15.0%。毫无疑问,随着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上海将面临养老机构短缺、养老支出压力加大、纯老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多、人户分离加剧等挑战。虽然上海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尤其是2020年5月出台的《关于加快上海养老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供需、要素市场、监管体系等方面为上海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但考虑到未来老龄化问题将继续加剧,如果不下大力气解决这些供需问题,将会给未来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爱达荷(Idaho的缩写)
上海养老服务模式的缺陷、挑战及成因
1.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增量小于老年人口增速。假设目前的外来人口留续格局不变,预计到2030年,上海老年人口总数将增加到650万人以上。虽然近年来上海养老机构的床位数量不断增加,但增长速度缓慢。例如,2019年的医院病床总数比2018年增长了5.1%,但同期65岁、70岁和100岁以上老年人的增长率达到了7.3%、6.0%和8.5%。
2.现有养老机构结构配置不合理,民办养老院未能有效缓解公办养老院床位不足的问题。目前上海的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在服务和价格上有很大差异,公办高档床位每月支出在5000元左右。公办养老机构具有设施齐全、服务好、价格低的特点,因为有政府补贴,不追求盈利,但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服务设施不足,价格较高。除了基本养老服务收费,其他收费都是机构自己定的,甚至还需要额外交几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押金,市场认可度低。所以导致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和私立养老院床位空率高的结构性矛盾。
3.目前,上海养老机构区域配置不合理问题严重。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搬到了郊区,而大多数老年人都住在市区。而市区的养老机构数量是固定的,难以有效增加,导致中心城区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另一方面,市区的老人如果入住郊区的养老机构,照看孩子非常不方便,所以床位空安置率高。
4.医养结合是未来养老的大势所趋,但上海的医养结合资源严重不足。目前上海具有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数量还不多,大部分不具备医疗护理功能。而且上海各区实施医养结合的情况不一,在医疗设备设置、服务内容、服务体系的完备性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大多没有细化到特殊群体,导致医疗保健服务供给针对性不明确,医疗保健资源整合不畅。
5.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足以支撑整个城市的社区养老服务。自2016年《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以来,上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科学的评估体系。但仍存在护理人员短缺、受益人数少、评价水平与支付金额不匹配等问题。,使得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缺乏推动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服务供需的结构性失衡。
二。
政策建议
一是根据上海老龄化发展的未来趋势、老年人口的增长和不同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统筹“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合理增长。
根据规划区的实际需求类型,结合设施、土地来源、规划占地等管理模式,建立不同区域的养老设施等级体系,在养老服务内容中加入服务产品层次的因素,即“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含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站)”和“有保障、舒适、愉悦的养老”相结合,形成养老设施体系。一方面,按照标准化、综合性的要求,继续推进社区融入养老服务中心,按照《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指南》的要求,逐步落实社区融入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标准,充分发挥其一站式枢纽和综合服务平台的功能;另一方面,按照分布均衡、形式丰富、管理配送体系优化的原则,增设社区老年餐饮服务场所。
第二,推进公办民营和公办民营并举,缩小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的差异,在市场化机制指导下优化现有养老服务存量。
首先,大力推进公有民营企业建设,确保政府投资或改建的新建养老服务设施采取委托社会力量运营的模式,支持各类主体进入养老服务市场,调整民、非政府与企业提供同等养老服务不一致的政策,允许外资在设立营利性养老机构等诸多方面享受内资同等待遇。其次,加快改制重组,推进“公办民营”。具体措施包括:改变国家对公办养老机构设置事业编制规格、人员编制数量和财政拨款额度的旧做法,引入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改制,变财政全额拨款为财政全额出资按“三无”“五保”老人数量购买服务,由财政按机构床位数、被照料老人数量及其运行情况进行补贴。
再次,通过规划调整,促进养老机构空之间的错配。
首先,根据本地区人口结构和老龄化发展趋势,因地制宜提出城乡养老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标准和布局原则。在养老专项规划中,科学确定养老设施的数量、布点、相应规模和用地范围。应当明确独立占用养老设施的地块、边界和指标,明确非独立占用养老设施的内容、规模和布局。其次,根据人口老龄化趋势、老年人分布特点和养老服务需求,确定“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空服务设施布局,最大限度降低不同养老服务需求与各类养老设施的可及性差异。
第四,推广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
首先,尽快建立切实可行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根据各级养老机构情况,分层次指导医疗养老服务发展,研究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养老机构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立应优先与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社区老年综合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同址或相邻,促进医疗机构老年护理床位和养老机构护理床位同步发展。其次,鼓励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签约合作,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机构的签约服务。根据不同机构居住的老年人类型和健康需求,结合社区基本服务项目,制定分层次、分类服务套餐,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兴办医疗卫生养老机构,按规定享受税收、土地使用、投融资等相关优惠政策;最后,鼓励具有一定规模和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养老院、护理中心、康复医疗中心等各类医疗机构,继续实行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两证合一”。
第五,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的契机,对周边省市吸纳上海户籍老人的机构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减轻上海养老机构的负担。
目前上海常住人口的老人都是周边省市的,愿意回祖籍养老。建议政府利用整合契机,鼓励部分老人去祖籍所在地的养老院,上海市财政可以给每位老人一定的补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摘自网络,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