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哈尼梯田属于我国的(云南哈尼梯田属于我国的什么)
云南哈尼梯田(活态保护哈尼梯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杨舍
将文化景观视为一个活的生态文化系统。
在申请世界遗产之初,当地政府就意识到红河哈尼梯田的活态保护是整个遗产保护的核心。2012年通过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贯彻了活态保护的理念,即将红河哈尼梯田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进行活态保护。2015年,红河州地方政府还成立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培养哈尼梯田民族文化传承与管理的艺术人才。
哈尼梯田活态保护的概念不仅涉及物质文化遗产,还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哈尼梯田保证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它的“文化生态”是当地人民原生态的优质生态文化。这种文化存在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娱乐、消费和生活习惯中,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团结的文化表现。
哈尼梯田是如何整体保护的?
保护红河哈尼梯田的完整性首先包括梯田景观的完整性和梯田文化遗产要素的完整性。红河当地人因地制宜耕种梯田的能力超乎想象。梯田随着山地的地形而变化,在缓坡和开阔地的山地耕种田地,在陡坡和窄地的山地耕种小块田地,甚至在沟渠下的巨石缝隙中也耕种梯田。所以梯田大的几亩甚至上百亩,小的只有草帽大小。
梯田文化遗产要素的完整性包括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如梯田、森林、灌溉设施、村庄及其坟墓、传统房屋、神圣森林和水池。传统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民族服饰、传统手工制品等具有代表性的物品可以移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传统知识和农学、手工艺技能、节日仪式、民间故事、特色饮食、歌舞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哈尼梯田的完整性保护还包括梯田生命周期系统、梯田农耕礼仪、梯田农耕活动系统和梯田管理系统的完整性。红河当地人民用几十代人的毕生心血开垦了许多梯田,发明了渠灌系统,把沟水渠引入田间进行灌溉。因为水源林保护得很好,原生林和次生林达到45790.8公顷,沟水系常年流淌,所以梯田一年四季都能灌满水,保证了水稻的生长和收获。当地人采用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耕作方式。每年耕作都要经历挖田、修沟、犁地、施肥、起垄、播种、浸种、放水、播种、除草、拔苗、铲垄、割谷、挑粒、脱粒、晾晒。在长期的农耕过程中,红河哈尼族产生了大量与稻米相关的仪式、祭祀和节日。开垦梯田时,要寻找背风、向阳、平缓、无病虫害、供水充足的肥沃坡地。梯田形成后,要先种三年旱地,等土壤熟了再把它变成梯田。当地用水系统涉及沟渠所有权、水分配、沟渠管理和维护等。,既精细又全面。
广袤的森林构成了物种的天然基因库,借助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亚热带立体气候,滋养着万物。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梯田生物多样性系统的完整性也受到保护。
依法保护文化景观的真实性。
红河哈尼梯田的真实性保护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保护红河哈尼梯田的真实性。梯田“梯田有水,水田种稻”的正常生产活动的真实性应得到有效保护,每年生产行为对梯田的影响应视为未破坏其真实性;插秧、收稻、施肥的活动并没有破坏真实性。但是,在应该种植水稻的梯田上种植木薯、荞麦、辣椒等旱地作物,违背了真实性原则。这种行为不违反《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但涉及违反《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其次,保护森林的真实性。这是森林梯田有效存在的基础。红河哈尼梯田的各种造林活动都是符合森林法的。但从梯田保护的角度,需要考虑栽培的树种是否涵养水源。如果栽培的树种不涵养水源,就违背了梯田森林保护的真实性原则。
同时,应该保护灌溉系统的真实性。当地人民发挥了巨大的天赋和创造力,在哀牢山挖了许多沟渠,修建了4653条骨干沟渠。这些沟渠解决了梯田的灌溉问题,它们的真实性是梯田真实性的一部分。
村落的原真性也是需要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产地的村落不仅是历史产生的,而且还延续着其历史功能。它们仍然在遗产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活”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五条规定,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的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对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应当尊重其真实性、完整性、文化内涵和自然演变过程。
(作者是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
互连
哈尼梯田分布在哀牢山中下游的红河流域,约有1300年的历史。梯田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海拔2000多米的峰顶,最高的有3700多级。他们拥有森林、村落、梯田、河流“四度共建”的独特生态景观。2006年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成功申报为国家湿地公园,2011年被世界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正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摘自网络,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