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知道哪些?(农历二月二习俗多)
大家好,今天就和可心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吧 。农历二月二习俗多,看看你知道哪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农历二月二习俗多 看看你知道哪些?
1.踏青
二月初二春游踏青之俗,传说始于唐代。当时,长安的人们为了活跃生活,便乘二月二之时,三五成群地来到郊外踏青,有些妇女还提篮执铲去挖鲜嫩的荠菜佐食。 二月二踏青的好处:首先冬季过去,春季来临,能到田间走一走,对恢复体能、陶冶性情大有好处。其次是农田生产劳动。其次春游时挖野菜的民俗大多在田地里进行,可以借此除去田间的杂草,保证麦苗的正常生长。其三是民间饮食习俗。民间称吃野菜为“吃青”或“吃鲜”。据说,春季麦田里的荠菜,不仅营养丰富,还可清热败火。
二、 2.吃龙食
这一天的饮食都被冠上“龙”的名,以祈龙赐福,保佑一年风调雨顺。 吃猪头肉称“挑龙头”,吃面条是“扶龙须”,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是吃“龙子”,吃春饼是吃“龙鳞饼”。
三、 3.熏虫
进入农历二月,天气渐暖,各种昆虫开始活动,有些昆虫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这一天,人们纷纷摊烙煎饼、燃烧熏香,希望凭借烟气驱走毒虫。
四、 4.击房梁
二月二一些地区还会还会击房梁。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击房梁,以惊走蛇、蝎等毒虫,毋使为害。有的地方流行敲击炕沿,目的与敲击房梁相同。
五、 5.撒灰
这一节俗,由来已久,直到今天,许多乡村地区仍然流行。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具体做法,各地不同,大致为:将灰撒在门前,谓之“拦门辟灾”;将灰撒在墙角,意在“辟除百虫”;将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圆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杂粮,称做“围仓”或“打灰囤”,以祝丰年;将灰撒在井边,呼曰“引龙回”,以求风调雨顺。撒法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是从井边开始,一路逶迤撒来,步入宅厨,环绕水缸,灰线蜿蜒不断,甚为有趣。
六、 6.祭龙
在过去,龙抬头节是祭祀龙神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不过,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人们也把二月初二作为“土地公生日”,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七、 7.剪头发
俗话说“正月里边不剪头,剪头死舅舅”。虽然这话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从古流传下来,在多数老百姓心中还是很在意的。所以如果农历正月之前没有剪头发,那就得等到出了正月,二月初二这天才能剪了。所以民间也叫这天为“剃头日”。朋友们要是剪头可要赶早去哦,图个好吉利!
八、 8.吃凉粉
在二月二这天北方人一般都会吃炒凉粉,小付的家乡开封的特色小吃就是炒凉粉,到了这天,是全市的炒凉粉老板的节日,平常一天卖200份的,当天就得翻上好几倍。开封的炒凉粉选材和用料都很讲究,配上当地的吊炉烧饼趁热吃,咬一口满嘴留香。
九、 9.炒豆子
传说在古代,武则天因为是女人,在她登上皇位后,惹怒了玉皇大帝,并传谕给了龙王爷,要求人间三年不得降雨,除非金豆开花。后来的人们在一次农事中发现,黄豆晒干再加油爆炒不就是金豆开花,于是有此故。
二月二龙抬头是什么意思
农历二月二日。古中和节。传说此日安眠了一冬的龙抬起头来。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在古代,人们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以此判断季节,提醒农时,这在《礼记·月令》中有大量记载。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之双角。农历二月二这天夜晚,“龙”的两只“犄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慢慢升起,这时整个“天龙”的身子尚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称“龙抬头”。
十、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龙,作为炎黄子孙的精神图腾,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古人认为,负责行云布雨的龙和其他动物一样也是要蛰伏的,“闻雷声而动”“春分登天”可以看成是“龙抬头”一说的原始。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气温回升,大地解冻,很多地方特别是北方地区开始降雨,为不失农时,“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在春耕将始之时,敬龙祈雨,目的是盼望五谷丰登。
从天文学上来说,我国古代用28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并划分为东西南北4宫,东宫7宿由30颗恒星组成,被想象成一条南北伸展的青龙。每到春分后黄昏时,青龙七宿中的两颗“龙角星”就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其余各星组成的龙身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犹如“龙抬头”。
这篇文章到此就结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摘自网络,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