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小孩的电视剧(电视剧一个奶奶养了很多小孩)
一个孩子养一部电视剧很难(这部英剧告诉你养孩子的痛苦)
前阵子有个新闻火了。
孩子半夜生病了,爸爸抱着孩子跑到医院,急得连鞋子裤子都没穿。
虽然形象有些不雅。
但其中透露出来的焦虑和担心,每个人都能感受到。
看了这个新闻,余大爷向父亲致敬。
然后,还有经常性的遗憾:
养一个孩子真的不容易。
穿戴、教育和医疗保健…
每一个环节,父母都要煞费苦心。
如果孩子听话,万一管理困难,真的能把人逼疯。
正好,余叔最近发现了一部新的英剧。
关于抚养孩子的痛苦,都写在这个-
养育者
饲养员
这部剧虽然冷门,但名气不低。
第一季度8.5,第二季度8.7。
烂番茄的新鲜度高达83%。
男人是每个人都熟悉的面孔,马丁·弗瑞曼。
《夏洛克》中的沃森·本生,《霍比特人》中的比尔博·本博。
在这部戏里,他既没有在伦敦抓罪犯,也没有在中土世界冒险。
反而成了中年奶爸保罗,每天面对鸡飞狗跳的生活。
两个孩子,一个4岁一个7岁。
这个年龄的孩子有多调皮?
保罗在工作,就像来到楼上一个开放的夜总会。
尖叫声,音乐,还有来回跳跃的声音。
响声直冲脑门,所有人都崩溃了。
保罗原本想告诉孩子们不要发脾气。
然而前脚刚刚完成心理建设,后脚开门的一瞬间,就彻底崩溃了。
把两个孩子臭骂一顿。
骂完之后,看着流泪的孩子又开始默默自责。
我觉得我对孩子太残忍了,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
我妈妈在家也是,艾莉。
艾莉工作能力出色,是公司的顶梁柱。很多项目都是和她签的。
但一回到家,她就从一个手巧的职业女性变成了一个受虐的家庭主妇。
生完女儿后,因为无法忍受孩子没日没夜的哭闹,休息不好,压力很大。
艾莉得了产后抑郁症,形容枯槁。
好不容易熬到孩子长大,孩子变成了拆家的恶魔。
出去打工的时候家里天翻地覆。
地板上堆满了杂物,门几乎打不开。
这些都只是育儿过程中的小事。
遇到选路难的问题,真的很头疼。
比如给孩子选学校。
孩子们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但保罗和埃莉在为孩子选择学校的问题上有分歧。
保罗刚刚被一个资历比他浅但学历比他高的同事抢走了晋升机会。
所以,我决心让孩子进入重视学科教育,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艾莉觉得孩子才上小学,太死板的教育会抹杀他的创造力。
你应该选择一所有戏剧、表演以及许多音乐和文学活动的学校。
意见不合,两人在家吵了起来。
只能说,可怜的传承风。
原来英国家长和中国一样,在快乐教育和小鸡教育之间摇摆不定。
除了教育,还有孩子的健康问题。
先不说能达到什么程度。和平是最起码的要求吧?
但是,孩子调皮,也不太聪明。
生活中的各种意外从未断过。
跑下楼梯太快,我摔倒了,扭伤了脚。
玩游戏的时候用力过猛,从秋千上摔了下来。
打架的时候不小心拉了胳膊。
无论白天黑夜,每当有事发生,保罗和艾莉都会抱着孩子跑到医院。
就像开头提到的那个光着腿抱着孩子看病的父亲。
在那次热搜下,很多网友在评论区写下了自己的回忆。
要么是小时候被父母带去看病,要么是父母带孩子去看病。
但是它们通常是相同的:
每次带孩子去看急诊,都是一场热战。
估计每个家长都能写一本关于对待孩子的故事。
至于保罗和艾莉,比一般的家长还惨。
我们还没解决内忧,却又来了一次外患。
他家事故发生太频繁,引起了当地医生的怀疑。
我转身联系了儿童福利部门,去了他家一趟-
看保罗和艾莉是否有虐待行为,评估孩子的成长安全指数。
这下可好,吓得他们两个磨刀霍霍。
就是加了个儿童围栏,买了好多吃的,给邻居送成品酒瓶。
我害怕福利机构看到瓶子,认定他们是酗酒的坏父母。
故事在第二季。
两个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
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是我的烦恼并没有消失。
当保罗正在工作时,楼上又传来嘈杂的声音。
只是这一次,吵闹的内容从孩子之间的打架变成了看视频。
旧的烦恼不去,新的烦恼又来。
十几岁的男孩放学后不是按时回家,而是和朋友在公园里闲逛。
回家后不跟父母交流。我每天都戴着耳机听歌。
保罗和艾莉又重拾信心:
孩子不回家,在外面学习会不会很差?
你在公园闲逛的时候喝酒或者打架了吗?
如果你遇见某人有所企图,并带他去吸毒怎么办?
你抽烟了吗?你喝酒了吗?你吸毒了吗?
遗憾的是,父母的担忧并没有传达给孩子。
明确同意让哥哥接妹妹放学一起回家。
可是当他转过头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的浪去了哪里,把妹妹一个人留在了学校。
保罗和埃莉汗流浃背,到处寻找。
回到家发现女儿已经自己放学回来了,嘲笑两人小题大做。
保罗和埃莉又担心又生气,当他们的儿子回家时,他们对他大发雷霆。
但儿子只是面无表情地听着,然后回答道:
“吃完了?」
我的代入感很强,已经开始感到愤怒了。
当然,保罗和艾莉悲惨的父母生涯也有很多温暖的瞬间。
不知不觉中,孩子已经能读懂难懂的文章了。
我自己没教过,也不知道孩子是从哪里学的。
这种越来越大的惊喜,比什么都更能安慰父母的心。
还有一次,孩子得知妈妈要出差,很不情愿地说:
“那我就不能碰你,闻你了。」
前一秒还在拆家的熊海子,此刻已经变成了可爱的小天使。
抱着两个小天使,艾莉也觉得满满的幸福。
这些温暖就像午夜的烛光。虽然他们并不强大,却总能照亮黑暗。
这是这部剧最大的特点:
并没有塑造出两个全能完美的父母形象。
而是展现了光环褪去后真实的家庭日常生活。
大家应该明白。
父母不是超人,不可能把一切都给孩子。
也没有办法保证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会出错。
他们可能脾气暴躁,一说起问题就忍不住大喊大叫。
可能你工作忙,没有太多时间和孩子说话。
同样,孩子当然不全是天才,也不全是善解人意的。
他们会任性,懒惰,固执。
可能很平庸,一个问题反复教了很多遍还是学不会。
也可能是胆小,总是害怕在公共场合展示自己。
在对孩子们发脾气之后,保罗对埃莉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可以为他们而死,但有时候我会气得想杀了他们。」
不要急着拿出道德帽子批评这句话政治不正确。
因为说这话的不只是一个“父亲”。
更多的是“凡人”。
我们在谈论“父母”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将他们的属性扩大到完全涵盖其他事物。
做母亲比做父亲好。
其实都是过于强调父母的作用,忽略了作为“人”的基本诉求。
人们会去爱,去关心,去保护。
但也会愤怒,疲惫,无助。
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
片面强调父母作用的后果就是很多变态想法的诞生。
比如“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父母为孩子牺牲是天经地义的”。
直接抹杀了父母追求自我价值的权利。
这种想法不仅对父母不公平,还会反咬孩子一口。
那些“自暴自弃”的教育,本质上无非是父母的自摸。
结果通常是两败俱伤的战斗。
同样,“听父母的”“父母都是为你好”的道德绑架也不可取。
只会让孩子无法呼吸,不会让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
当然,更不可取的是高压纪律。
对父母孩子为所欲为。
抚养孩子从来不仅仅是乐趣和家庭幸福。
更多的时候,是无休止的矛盾和争吵。
它永远不会完美,也永远不会冒粉红泡泡的风险。
但也能带来无数美好的时光和温馨的回忆。
带来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联系。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平凡而普通的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咽下自己的苦水和怨气。
说服自己继续忍受,为眼前的熊海子牺牲。
都是因为有小毛病的父母一遍又一遍的把烦躁和烦恼压了下去。
逼迫自己,不要再骂了,不要再对着面前的可爱的那个大喊大叫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简单的词:
爱情。
我记得那个光着腿和脚把女儿抱到急诊室的父亲,后来回应媒体说:
“我想我只是做了一个父亲应该做的事情。」
“我并不觉得特别伟大。」
的确,我们不能神化我们的父母。
但是同样,我们也不应该低估我们的父母。
为了孩子,他们愿意无视丑陋和别人的眼光。
为了孩子,他们愿意放下面子,自娱自乐。
是因为他们作为人的缺点。
只能凸显他们作为父母的难处。
如果你能明白这一点,你就能鼓起勇气,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
这样的父母才是最真实的,最值得我们尊敬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摘自网络,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