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的作者和主人公(西厢记的男主人公)
《西厢记》作者(剧作家王实甫及其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创作)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名叫德信。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元稹、大德年间,即1295-1307年前后。他一生创作了13种杂剧,现在全部流传下来。除了西厢,还有四丞相宴和美丽的春堂,还有吕蒙正风雪破窑的故事。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第二期的代表作。突出了杂剧第二期的一些特点,如“写情”、追求文采等。《西厢记》是一部爱情写作的杰作,也标志着这一时期杂剧创作的文采。《西厢记》历来广受推崇,被称为“天下第一剧”。也是我国文学和戏剧史上的名篇,流传甚广,影响巨大。
王实甫的《西厢记》讲述了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改编自9世纪初著名诗人元稹的小说《莺莺传》。
《莺莺传》写道,张生心中有定,不容调戏。23岁,从不亲近女性。后来在普救寺,因救崔氏一寡妇家,不得不与崔家的女儿莺莺相遇并相恋。我通过比诗得到了盈盈对《明月三十五夜》这首诗的回复,但她翻墙赴约,却被盈盈训斥。但是几天后,盈盈把自己交给了张生。后来,张生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最终抛弃了盈盈。在小说的结尾,元稹称张生是一个好修理工,盈盈是一个“尤物”。
小说《莺莺传》问世后,在文人中引起巨大反响,尤其是莺莺的悲情形象,引起广泛同情,文人歌咏不断。然而,尽管学者们同情莺莺的遭遇,对小说结局不满,不认同“赔罪”的论调,认为莺莺被抛弃是人生之恨,但故事情节并无变化。
直到晋代,下层文人董介元利用当时流行的诸宫调形式,写成了《西厢记诸宫调》一书。盈盈张生的故事被极大地丰富了。在情节上,《董希祥》对《莺莺传》做了很多修改和补充,增加了在道场大闹、月光下吟诗、听琴、大闹、埋怨媒人、私奔等情节。更重要的是,作者改变了故事的结局,让所有的美人和才子都结婚。
王实甫的《西厢记》直接继承了董希祥,王希祥的主要情节在董希祥身上已经基本具备。但是,王实甫在《西厢记》的创作中仍然做出了自己的杰出贡献。他把说唱变成了大戏。他删除了《东西厢》中一些复杂的情节,使情节更加紧凑。而且在很多方面使得杂剧《西厢记》在我国文学和戏剧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对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种独特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主人公的塑造上。剧中的张生在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的爱情故事中树立了一个痴情、多愁善感、多病的书生形象。一个有情有才的书生形象就可以呼之欲出了。
王实甫写张生的时候,不仅写了他的痴情和疯狂(因为如果只有痴情和疯狂的话,张生只是一个浪漫的文人),还写了他的才华。他的诗受到了莹莹的称赞。他弹琴把盈盈弄哭了,笔尖扫过五千人。杂剧中的张生代表了封建社会中多愁善感、软弱无能的文人。后世爱情小说中的文人形象往往沿袭了《西厢记》中张生的人格特征。
其次,《西厢记》杂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剧史上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
在话剧《西厢记》中,莺莺的内心世界更加生动细腻,成功地揭示了莺莺在争取自由恋爱过程中的心理矛盾。以至于我们不仅能看到莺莺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还能看到她是如何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看到她弄巧成拙的过程,看到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第三,聪慧、机灵、热情、诚实的丫鬟媒妁成为重要的人物类型,影响了她后来的创作和生活。
在《王希祥》中,媒人真的变成了一个可爱的暖心人,是崔章的知音,也是爱情的推动者。戏剧《西厢记》中的媒人,渴望将简的书送给盈盈和张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帮助小姐实现心事的聪明伶俐的丫环形象,在随后的剧中一再出现。在戏剧后期,媒人取得了远比莺莺重要的地位。一些以红娘为中心的剪辑还是比较受欢迎的,比如抄红,红娘等等。不仅如此,红娘也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个专门的名词。人们把那些急于促成别人婚姻的人称为媒人。今天,有电视媒人和电脑媒人。
第四,戏剧《西厢记》对矛盾冲突的设计,足以为后人树立榜样。该剧以盈盈、张生、媒婆、老太太之间的矛盾为基本矛盾,展现了崔章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以莺莺、张生、媒人之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以人物冲突推动剧情,同时在这一瞬间画出人物,使人物在冲突中更加鲜活生动。
比如,盈盈就是郭襄小姐,性格深沉内向,内心温暖,表面矜持。张生缺乏社会经验,在追求莺莺的过程中,不时表现出狂热的态度。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难免会产生冲突。张生的轻浮迫使谨慎的盈盈更加谨慎。迎迎的逃避实际上是由张生坦率、执着和疯狂的行为造成的。张越狂,盈盈越矜持。然而,没有张生的疯狂,盈盈无法突破心理和社会的障碍。
盈盈和红娘之间也有矛盾。媒人是剧中唯一能帮助莹莹实现爱情的人,也是老太太派来“放哨”的丫环。在莹莹不知道媒人的态度之前,莹莹在行动中处处提防媒人,于是发生了误会冲突。正是在这样复杂的冲突中,《西厢记》中的人物形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样的冲突组织方式在中国古代戏剧剧本中是难能可贵的,在今天的戏剧创作中也是可以借鉴的。
此外,如《西厢记》剧中的故事模式,才子佳人在后花园相遇,历经磨难,终成眷属,对后来的创作也有很大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摘自网络,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