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能饭否(今日廉颇老矣)
大家好,今天就和小熊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吧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把自己比作廉颇,想表达的是:
1.下定决心。就像当年为赵国效力的廉颇一样,你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用了,随时可以上战场抗金杀敌。
2、显示能力,虽然老了,但还是像廉颇一样,硬朗,可以担任北伐主帅。
3.表达自己的忧虑,廉颇曾经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却可能被一个汉奸所害。虽然他愿意为国效力,但他没有办法为国效力。诗人把廉颇的处境当成自己的处境,担心他会重蹈覆辙。如果朝廷弃之不信,他的野心就不可能施展,也不可能实现。
扩展数据
出自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摘自原文:
然而,刘王一龙的儿子刘莉一龙大获成功,火速北伐,却反而让北魏皇帝武拓跋道南飞,退回长江北岸,遭受对手的沉重打击。我回南方四十三年了,还记得扬州战火纷飞的战争场面。回头看,河狸庙下,有乌鸦社鼓。谁问,廉颇老得吃不下了?
翻译:
贾皇帝何等轻率鲁莽,欲立不朽战功,却慌慌张张逃命,北望追兵,泪流无数。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战斗。回头看真的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的宫殿下,乌鸦的叫声回应着嘈杂的社会鼓声。谁会问,廉颇将军老了,身体还和以前一样强壮吗?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名谭府,后改为佑安,名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姚强镇四丰闸村)人。南宋豪放的诗人、将领,素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信”,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恢复和自我认知,但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是,他对恢复中原的信念从未动摇。而是把自己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全部激情、关切和忧虑都投入到了诗歌中。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运用得当,抒发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吐了难偿野心的悲愤,谴责了当时统治者的屈辱。也有很多歌颂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600余字,收录《稼轩长短句》。
来源:搜狗百科-永遇乐京口顾北馆怀旧。
这篇文章到此就结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摘自网络,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