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演变(字的演变过程手抄报)
您好,现在冰冰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字的演变过程手抄报,字的演变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前面是演变,后面随便是 古代书籍 中国文字的形态及其演变 上古初民所采用的原始记事方式有:结绳、木刻、图画,以及在器物上划刻,用以帮助记忆、交流思想。
2、 2、随着一些符号的反复使用及先民在使用原始记事方法中的经验的积累,文字因此孕育而生。
3、 大约在距今4500年左右,出现了文字。
4、 3、汉字的组字方法及规律有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5、其中指事是指用点、划来指出人或物的动作、状态或位置,是一种抽象的描绘;会意即组合两个以上已有之字,表达新的意思。
6、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80% 以上。
7、 4、汉字形态的演变:最初的造字过程是观物取象的过程。
8、 5、汉字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来,汉字的发展史又是图画文字的象形、象意特征逐渐退化的历史。
9、 这种退化不是要将汉字发展成为一堆纯粹假定性的符号,而是要使汉字的表意功能更好地适应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10、汉字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是其与生俱来的象形表意功能不断完善的过程。
11、 6、汉字逻辑框架的核心是表意。
12、在汉字的表意功能不断完善中,汉字的结构形态无论在历时层面还是共时层面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13、从历时层面来说,汉字的文化形态经历了一个不断符号化的嬗变过程。
14、 7、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属于比较成熟了的中国文字,具备象形、指事等多种造字法,并大量使用假借字;但还保留着种种图画文字的胎迹;与图画文字相比,其象形字部分已经线条化、轮廓化、特征化了,尤其是其用形与声的互注发展汉字的表意功能,使汉字能适应日常交际中大量新概念、新语汇的形成。
15、 8、金文是周代的文字。
16、其在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太大的不同。
17、 9、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地方势力和地方文化对汉字作了种种改造,或分化、或繁化、或简化,但汉字的发展历程并没有中断,作为汉字发展主流的秦系文字出现了直线化、笔画化的趋势。
18、 10、小篆化是秦统一后的文字,字形简化,形体固定,异体字减少,合文淘汰。
19、 1隶书孕育于秦汉之际,其产生是汉字形态的巨变。
20、因为此前的汉字都以曲线构形以象实物之形,小篆的象形表意作用仍很突出;隶书将圆润的线条改为方折的笔画,使汉字的书写彻底摆脱了描绘而成为符号的书写。
21、隶书还大大简化了汉字的形符。
22、当然隶书并没有改变汉字象形表意的性质,只不过是使这一手段简化了而已。
23、 12、文字只有便于书写,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文字改革的迫切原望,来自于下层的人民。
24、 13、楷书孕育于汉末和南北朝时期。
25、 论述题:汉字形态的演变。
26、(包括要点4、5、6.再加:汉字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是其与生俱来的象形表意功能不断完善的过程。
27、世界上许多文字都曾经历过图画文字的阶段,后来多走上了以字母记音的发展道路,成为语言符号。
28、但汉字却把它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发展、保存了下来) 第三节 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 金刻是指刻在铜器上的铭文,它是最早的书籍形式之一。
29、铭文的内容以宣扬周王功德、记载重要事件为主。
30、 2、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碑文。
31、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春秋时的石鼓文,其内容都是四言诗。
32、 石刻最大的书籍功能在于石经的刻制,起始于汉平帝年间,此后历代都有。
33、主要功能是校订经典。
34、唐以后,这一功能趋弱。
35、 3、简策,是上古时代书籍的另一种形态。
36、简就是一竹片,策就是用牛皮或线将多片编连起来的竹书。
37、 4、帛书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交,帛是一种丝织品。
38、东汉时广泛运用。
39、 5、纸,早在西汉初年就有发明,扩大生产是在东汉的蔡伦改进、推广之后。
40、到两晋南北朝时,纸写本盛行。
41、在唐以前,写本的形式是卷轴。
42、 6、雕版印刷起于中唐,最初是从印刷历书和佛经开始的。
43、敦煌发现的金刚经是我国发现最古的印刷实物。
44、唐五代后,雕版印刷开始规模化。
45、并逐步形成了官刻、坊刻、私制并行的盛况。
46、此后,刻书成为历代朝野一项重要的工作。
47、北宋仁宗时期毕升发明了泥活字版。
48、宋刻本和元刻本都极其珍贵。
49、 7、《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都是手钞本。
50、 8、中国书籍的演变以独具传统的物质形态发挥着汉字的文化传播、承继功能。
51、汉字的典籍形态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摘自网络,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