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发展特点(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
欢迎观看本篇文章,小勉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中国科举制度介绍,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史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项基本制度。它起源于汉代,创立于隋,确立于唐,完成于宋,兴盛于明清,废止于清末。经历了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
2、 起源于隋朝。
3、 魏晋以来,官员多从高官权贵之子中选拔,权贵之子,不论功过,皆可为官。那时候有权有势的人在朝廷可以为所欲为,所以很多出身卑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都做不了高官。
4、 随着士族的衰落和庶民地主的崛起,魏晋以来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无法延续。当时隋文帝做了一件好事,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以科目考试选官,从而奠定了科举制度的雏形。隋炀帝杨迪正式建立科举制度时,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5、 唐代科举制度的继承与完善。
6、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大大扩大了“郭雪”的规模,增加了考试科目。当时,进士和明静是主要对象。但是当时的录取极其严格,有“三十岁明静,五十岁进士”的说法,所以当时很多考生已经是白发苍苍却依然参加考试。
7、 武则天大幅增加科举进士,首创武举、宫考。武举被兵部作为考官,考试科目有射马、步射、马枪、重量摔跤等。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是郭子仪。武则天元年二月,皇后亲自“在雒城殿向百姓要求进贡”,这是科举考试中宫廷考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定制。
8、 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命高级官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的地位,后来成为定制。
9、 宋代改良。
10、 宋代的科举制度比唐代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州考、省考、宫考三级。宫廷考试已经定制化了。考试方式采用粘贴姓名的方式,还实行了抄写制度,防止作弊。
11、 到了宋代,考试程序和方法日臻完善,录取率大大提高。也有一些鼓励科学研究的打油诗,如“朝廷是田舍郎,朝廷是天帝黄昏,天子无种,匹夫当自强”。
12、 明清八股。
13、 明代官方科举考试分为地方考试、会试考试和宫试考试三级。但采用八股文制度选拔考生,科举制度的弊端凸显。1905年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14、 地方考试就是地方考试。在唐代,它被称为“相公”和“谢石”。明清在省会举行。每三年一次,考试期在第一、二、三、九年的秋季和八月,称为“秋微”(秋考),为正科。当你迎接新君主的生日庆典时,嘉珂正在科恩。三场考试,每场三天。
15、 由指定考官主持,本省所有学生、贡生、国鉴生,考试合格方可参加。通过考试的是“举人”,第一名是“结缘”。举人可以在明年春天来北京试试。即使他考砸了,他也有资格做官。
16、 带宫考的考试是中央考试。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也就是在丑春、生日、岁末、驻防年,一群人聚集在首都参加我
这篇文章到此就结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摘自网络,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谢谢!